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我们需要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我们需要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2011年10月10日 20:45:05 来源:山西省忻州市原平二中 访问量:812
 
 
我们需要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这是学生的呼声。
需要从每一节课做起。
需要从设置教学情境入手。
传统的教学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教师不用多考虑学生是怎么掌握的;新课程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变化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己有所体现。例如:
2005年全国卷14题.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在西藏设立行省;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D.设置驻藏大臣。
2010年课标卷28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传统的教学容易解决2005年的高考题14题不利于解决2008年课标卷28题。解决2008年的课标卷28题,需要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重视历史学习过程,有效办法是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实录:
展出三组图片。
 
第一组
                                                                                
 
 
 
珍妮纺纱机              水利织布机                   骡机
 
 
第二组
  
 
 
第三组
学生回答问题:
 1,结合课本内容,解释图片。
2,根据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是用蒸汽做动力的?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4,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特点?
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特点和影响。
    因为几组图片所反映的是蒸汽时代的特征,学生在读图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读出这些词:蒸汽动力,工业化,工厂,工业城市,
交通运输,铁路和汽轮,殖民扩张,社会结构。做好板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
②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③蒸汽动力的使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③促进了近代城市兴起。(蒸汽机→工厂→工业城市)
④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铁路和汽轮)
⑤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剧。
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殖民扩张带来的消极影响),传播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殖民扩张带来的积极影响)。
围绕解读图片的教学过程,学生能看出动力由水力到蒸汽机。蒸汽机进入工厂。(蒸汽机进入工厂比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要晚),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用机器制造机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然后总结影响,这样我们用3组图片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在师生共同解读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我们来分析这样的课堂结构为什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1,课堂上必须自主学习否则完不成学习任务学生要主动的去读图片信息,从中寻找有用的信息。问题1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2,有效学习需要合作学习,否则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学习任务。问题2要学习小组完成,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课堂集中展示。
3,提高学习品质需要探究学习,否则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问题3学生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师要引导,例如:从第三组图片中分析出蒸汽动力的使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4,会看图片,通过研究图片,发现有用的信息量。善于在短时间内抓住图片反映的正确信息。多次训练,不断总结,形成方法,掌握技巧。本节课大量图片的使用,信息量大,要学会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5,善用教材,完成图片信息和书本内容的知识迁移。教材就是参考书,教材就是资料,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全部,对图片的解读要借助教材
6,归纳总结所得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过程, 在过程中思考,总结,反思。“这种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的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加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并且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启发新的思考。“
7,激发激情。学生学习需要激情,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就能产生动力。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体验出来的。让学生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情境设置。
 这样的课堂结构教师怎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要全面深入的掌握,教师对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能应用自如,教师要了解学生。
    1,引导,面对学生的各种思维活动,教师要把握方向,课堂整体思路不能乱,前后要一致。本节课大量图片的使用,信息量大,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几次出现学生思维太发散,不集中,教师要极时纠正。
2.参与,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特点”的讨论,教师可利用第二组图片引导学生。
    3,帮助,学生思维有困难时,需要教师的帮助。帮一次学生进
步一次。
4,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增强毅力,克服困难。
5,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教师要抓住主线,学生要放开活动。教师知道这一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学生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遇到的问题是回答不全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完成
6,少讲,教师一节课讲10分钟:讲课标,讲难点,讲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一节课学30分钟。一看就会的,坚决自学,不求别人;一看不会的,互助学习,几个人一起讨论,一般能解决问题;实在学不会的,教师来教。成果测试一节课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形式多样,不一定最后5分钟来做,中间做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这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从理论上讲: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讲到:“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再通过死记硬背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从实践过程看:这样的课堂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做到了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情景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不同结论,一般都给予肯定,鼓励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主。可操作性强,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艺术的舞台,促使教师从更高的角度把握教材,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教法,从人的发放展方向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学生乐于回答问题,主动探索问题,提高了能力。教师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判断学生能力提高情况,工作中改变了教师,有利于传统的教师转变为新教师。                               
我们在课堂上怎么做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情景创设,提高学生能力?       
新课程提倡情景创设,但不是给定的,而是师生动态生成的。只给定创设的教学情境,没有生成,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不给定创设的教学情境,就没有生成的基础,不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需要生成,生成来源于情景创设,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来源于动态的情景创设。
1.根据需要,进行情景创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创设的情景中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的结论不重要,结论的对错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经过。 联合国和国联有较大差别,教师讲授要5分钟,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20分钟,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要组织好20分钟的过程,太重要了。“教学不再是一个学生占有知识的过程,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经过探究性活动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2,创设情景不一定一节课一个,不一定只在开课时用,要随时创设。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用。
3,创设的情景要有利于学生接受,让学生进入情景中去,体验情景给他带来的感受,学到知识,产生情感。
4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情景,这时是最容易产生生成的时侯,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这时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把握住了这一教学细节,很容易产生生成,把握不住这一教学细节,就错过了学生产生生成的最好时机。
成功的情景创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1,情景意识的培养。情景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利于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师不直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和结论告诉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看《珍珠港》电影片段,讲二战:战争的转拆,战争的过程,。。。。。。
2,掌握设置教学情境的技巧,设置教学情境多样化,积极探索设置教学情境的多种途径,组织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课堂实录:
教材就是材料
我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给学生出了思考题,阅读这一段课文(“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是加深”这一目)思考爆发甲午战争的原因
学生答:日本制订了侵略政策,侵略朝鲜---中国---全世界。
我又问:日本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有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我接着问:这野心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语塞
我启发学生回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有军事性,封建性的特点。用教材内容进行论证。“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狂傲的宣称日本万国之本,扬言要开拓万里之波涛”
学生答:日本的天性决定了他要对外扩张
我总结,从这一段课文我们找到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源。
 3,课堂上利用教学情境的设置,达到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结实录:
学教结合
讲十月革命的过程,
教师布景一个题 根据教材内容简述十月革命过程
全班分成四个组讨论,各组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为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教师改正为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从2月23日-----10月24日,八个月
让学生接着讨论八个月俄国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为
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改正为
罗曼诺夫王朝-----两个政权并存(临时政府合法)------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二月革命时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夺取政权,四月提纲提出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在八个月内实现了转变,取得胜利。
教师问四月提纲为什么这样提?学生继续讨论
学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要求。
教师肯定表扬学生成果。
4,学习提高,从课堂上学课堂。
学习实录:
课堂教学必须有的环节
导学:学生不知道课标要求,故要求教师引导,把握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方向。
自主: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产生学习的动力。
互助:人一生中离不开互相,学生之间互相教----增加学习的助力。
展示:学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终生受益----增强学习的信心。
5,了解学生。
苦学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好处,相信现在的辛苦会换来将来幸福生活;巧学的学生,喜欢学习,智力有优势,学习是一种乐趣;不学的学生,更重视与其他人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直接影响着教师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从而影响到他的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要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要点是设计好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成长的要求,要满足高考的需要。教师要做新教师,学生要做新学生。用我们的智慧,从设置教学情境开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山西省原平市第二中学
刘重瑞
2011-4-26
 
 
 
 
我们需要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这是学生的呼声。
需要从每一节课做起。
需要从设置教学情境入手。
传统的教学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教师不用多考虑学生是怎么掌握的;新课程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变化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己有所体现。例如:
2005年全国卷14题.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在西藏设立行省;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D.设置驻藏大臣。
2010年课标卷28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传统的教学容易解决2005年的高考题14题不利于解决2008年课标卷28题。解决2008年的课标卷28题,需要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重视历史学习过程,有效办法是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实录:
展出三组图片。
 
第一组
                                                                                
 
 
 
珍妮纺纱机              水利织布机                   骡机
 
 
第二组
  
 
 
第三组
学生回答问题:
 1,结合课本内容,解释图片。
2,根据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是用蒸汽做动力的?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4,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特点?
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特点和影响。
    因为几组图片所反映的是蒸汽时代的特征,学生在读图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读出这些词:蒸汽动力,工业化,工厂,工业城市,
交通运输,铁路和汽轮,殖民扩张,社会结构。做好板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
②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③蒸汽动力的使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③促进了近代城市兴起。(蒸汽机→工厂→工业城市)
④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铁路和汽轮)
⑤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剧。
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殖民扩张带来的消极影响),传播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殖民扩张带来的积极影响)。
围绕解读图片的教学过程,学生能看出动力由水力到蒸汽机。蒸汽机进入工厂。(蒸汽机进入工厂比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要晚),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用机器制造机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然后总结影响,这样我们用3组图片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在师生共同解读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我们来分析这样的课堂结构为什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1,课堂上必须自主学习否则完不成学习任务学生要主动的去读图片信息,从中寻找有用的信息。问题1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2,有效学习需要合作学习,否则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学习任务。问题2要学习小组完成,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课堂集中展示。
3,提高学习品质需要探究学习,否则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问题3学生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师要引导,例如:从第三组图片中分析出蒸汽动力的使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4,会看图片,通过研究图片,发现有用的信息量。善于在短时间内抓住图片反映的正确信息。多次训练,不断总结,形成方法,掌握技巧。本节课大量图片的使用,信息量大,要学会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5,善用教材,完成图片信息和书本内容的知识迁移。教材就是参考书,教材就是资料,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全部,对图片的解读要借助教材
6,归纳总结所得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过程, 在过程中思考,总结,反思。“这种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的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加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并且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启发新的思考。“
7,激发激情。学生学习需要激情,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就能产生动力。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体验出来的。让学生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情境设置。
 这样的课堂结构教师怎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要全面深入的掌握,教师对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能应用自如,教师要了解学生。
    1,引导,面对学生的各种思维活动,教师要把握方向,课堂整体思路不能乱,前后要一致。本节课大量图片的使用,信息量大,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几次出现学生思维太发散,不集中,教师要极时纠正。
2.参与,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特点”的讨论,教师可利用第二组图片引导学生。
    3,帮助,学生思维有困难时,需要教师的帮助。帮一次学生进
步一次。
4,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增强毅力,克服困难。
5,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教师要抓住主线,学生要放开活动。教师知道这一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学生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遇到的问题是回答不全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完成
6,少讲,教师一节课讲10分钟:讲课标,讲难点,讲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一节课学30分钟。一看就会的,坚决自学,不求别人;一看不会的,互助学习,几个人一起讨论,一般能解决问题;实在学不会的,教师来教。成果测试一节课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形式多样,不一定最后5分钟来做,中间做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这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从理论上讲: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讲到:“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再通过死记硬背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从实践过程看:这样的课堂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做到了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情景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不同结论,一般都给予肯定,鼓励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主。可操作性强,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艺术的舞台,促使教师从更高的角度把握教材,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教法,从人的发放展方向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学生乐于回答问题,主动探索问题,提高了能力。教师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判断学生能力提高情况,工作中改变了教师,有利于传统的教师转变为新教师。                               
我们在课堂上怎么做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情景创设,提高学生能力?       
新课程提倡情景创设,但不是给定的,而是师生动态生成的。只给定创设的教学情境,没有生成,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不给定创设的教学情境,就没有生成的基础,不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需要生成,生成来源于情景创设,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来源于动态的情景创设。
1.根据需要,进行情景创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创设的情景中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的结论不重要,结论的对错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经过。 联合国和国联有较大差别,教师讲授要5分钟,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20分钟,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要组织好20分钟的过程,太重要了。“教学不再是一个学生占有知识的过程,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经过探究性活动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2,创设情景不一定一节课一个,不一定只在开课时用,要随时创设。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用。
3,创设的情景要有利于学生接受,让学生进入情景中去,体验情景给他带来的感受,学到知识,产生情感。
4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情景,这时是最容易产生生成的时侯,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这时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把握住了这一教学细节,很容易产生生成,把握不住这一教学细节,就错过了学生产生生成的最好时机。
成功的情景创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1,情景意识的培养。情景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利于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师不直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和结论告诉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看《珍珠港》电影片段,讲二战:战争的转拆,战争的过程,。。。。。。
2,掌握设置教学情境的技巧,设置教学情境多样化,积极探索设置教学情境的多种途径,组织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课堂实录:
教材就是材料
我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给学生出了思考题,阅读这一段课文(“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是加深”这一目)思考爆发甲午战争的原因
学生答:日本制订了侵略政策,侵略朝鲜---中国---全世界。
我又问:日本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有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我接着问:这野心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语塞
我启发学生回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有军事性,封建性的特点。用教材内容进行论证。“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狂傲的宣称日本万国之本,扬言要开拓万里之波涛”
学生答:日本的天性决定了他要对外扩张
我总结,从这一段课文我们找到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源。
 3,课堂上利用教学情境的设置,达到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结实录:
学教结合
讲十月革命的过程,
教师布景一个题 根据教材内容简述十月革命过程
全班分成四个组讨论,各组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为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教师改正为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从2月23日-----10月24日,八个月
让学生接着讨论八个月俄国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为
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改正为
罗曼诺夫王朝-----两个政权并存(临时政府合法)------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二月革命时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夺取政权,四月提纲提出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在八个月内实现了转变,取得胜利。
教师问四月提纲为什么这样提?学生继续讨论
学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要求。
教师肯定表扬学生成果。
4,学习提高,从课堂上学课堂。
学习实录:
课堂教学必须有的环节
导学:学生不知道课标要求,故要求教师引导,把握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方向。
自主: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产生学习的动力。
互助:人一生中离不开互相,学生之间互相教----增加学习的助力。
展示:学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终生受益----增强学习的信心。
5,了解学生。
苦学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好处,相信现在的辛苦会换来将来幸福生活;巧学的学生,喜欢学习,智力有优势,学习是一种乐趣;不学的学生,更重视与其他人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直接影响着教师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从而影响到他的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要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要点是设计好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成长的要求,要满足高考的需要。教师要做新教师,学生要做新学生。用我们的智慧,从设置教学情境开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山西省原平市第二中学
刘重瑞
2011-4-26
 
 
 
 
我们需要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这是学生的呼声。
需要从每一节课做起。
需要从设置教学情境入手。
传统的教学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教师不用多考虑学生是怎么掌握的;新课程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变化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己有所体现。例如:
2005年全国卷14题.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在西藏设立行省;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D.设置驻藏大臣。
2010年课标卷28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传统的教学容易解决2005年的高考题14题不利于解决2008年课标卷28题。解决2008年的课标卷28题,需要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重视历史学习过程,有效办法是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实录:
展出三组图片。
 
第一组
                                                                                
 
 
 
珍妮纺纱机              水利织布机                   骡机
 
 
第二组
  
 
 
第三组
学生回答问题:
 1,结合课本内容,解释图片。
2,根据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是用蒸汽做动力的?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4,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特点?
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特点和影响。
    因为几组图片所反映的是蒸汽时代的特征,学生在读图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读出这些词:蒸汽动力,工业化,工厂,工业城市,
交通运输,铁路和汽轮,殖民扩张,社会结构。做好板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
②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③蒸汽动力的使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③促进了近代城市兴起。(蒸汽机→工厂→工业城市)
④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铁路和汽轮)
⑤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剧。
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殖民扩张带来的消极影响),传播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殖民扩张带来的积极影响)。
围绕解读图片的教学过程,学生能看出动力由水力到蒸汽机。蒸汽机进入工厂。(蒸汽机进入工厂比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要晚),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用机器制造机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然后总结影响,这样我们用3组图片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在师生共同解读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我们来分析这样的课堂结构为什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1,课堂上必须自主学习否则完不成学习任务学生要主动的去读图片信息,从中寻找有用的信息。问题1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2,有效学习需要合作学习,否则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学习任务。问题2要学习小组完成,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课堂集中展示。
3,提高学习品质需要探究学习,否则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问题3学生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师要引导,例如:从第三组图片中分析出蒸汽动力的使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4,会看图片,通过研究图片,发现有用的信息量。善于在短时间内抓住图片反映的正确信息。多次训练,不断总结,形成方法,掌握技巧。本节课大量图片的使用,信息量大,要学会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5,善用教材,完成图片信息和书本内容的知识迁移。教材就是参考书,教材就是资料,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全部,对图片的解读要借助教材
6,归纳总结所得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过程, 在过程中思考,总结,反思。“这种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的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加深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并且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启发新的思考。“
7,激发激情。学生学习需要激情,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就能产生动力。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体验出来的。让学生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情境设置。
 这样的课堂结构教师怎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要全面深入的掌握,教师对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能应用自如,教师要了解学生。
    1,引导,面对学生的各种思维活动,教师要把握方向,课堂整体思路不能乱,前后要一致。本节课大量图片的使用,信息量大,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几次出现学生思维太发散,不集中,教师要极时纠正。
2.参与,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特点”的讨论,教师可利用第二组图片引导学生。
    3,帮助,学生思维有困难时,需要教师的帮助。帮一次学生进
步一次。
4,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增强毅力,克服困难。
5,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教师要抓住主线,学生要放开活动。教师知道这一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学生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遇到的问题是回答不全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完成
6,少讲,教师一节课讲10分钟:讲课标,讲难点,讲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一节课学30分钟。一看就会的,坚决自学,不求别人;一看不会的,互助学习,几个人一起讨论,一般能解决问题;实在学不会的,教师来教。成果测试一节课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形式多样,不一定最后5分钟来做,中间做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这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从理论上讲: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讲到:“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再通过死记硬背被动完成学习任务。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从实践过程看:这样的课堂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做到了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不同类型的学生对情景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不同结论,一般都给予肯定,鼓励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主。可操作性强,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艺术的舞台,促使教师从更高的角度把握教材,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教法,从人的发放展方向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学生乐于回答问题,主动探索问题,提高了能力。教师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判断学生能力提高情况,工作中改变了教师,有利于传统的教师转变为新教师。                               
我们在课堂上怎么做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情景创设,提高学生能力?       
新课程提倡情景创设,但不是给定的,而是师生动态生成的。只给定创设的教学情境,没有生成,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不给定创设的教学情境,就没有生成的基础,不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需要生成,生成来源于情景创设,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来源于动态的情景创设。
1.根据需要,进行情景创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创设的情景中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的结论不重要,结论的对错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经过。 联合国和国联有较大差别,教师讲授要5分钟,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20分钟,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要组织好20分钟的过程,太重要了。“教学不再是一个学生占有知识的过程,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经过探究性活动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2,创设情景不一定一节课一个,不一定只在开课时用,要随时创设。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用。
3,创设的情景要有利于学生接受,让学生进入情景中去,体验情景给他带来的感受,学到知识,产生情感。
4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情景,这时是最容易产生生成的时侯,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这时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把握住了这一教学细节,很容易产生生成,把握不住这一教学细节,就错过了学生产生生成的最好时机。
成功的情景创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1,情景意识的培养。情景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利于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师不直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和结论告诉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看《珍珠港》电影片段,讲二战:战争的转拆,战争的过程,。。。。。。
2,掌握设置教学情境的技巧,设置教学情境多样化,积极探索设置教学情境的多种途径,组织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课堂实录:
教材就是材料
我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给学生出了思考题,阅读这一段课文(“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是加深”这一目)思考爆发甲午战争的原因
学生答:日本制订了侵略政策,侵略朝鲜---中国---全世界。
我又问:日本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有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我接着问:这野心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语塞
我启发学生回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有军事性,封建性的特点。用教材内容进行论证。“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狂傲的宣称日本万国之本,扬言要开拓万里之波涛”
学生答:日本的天性决定了他要对外扩张
我总结,从这一段课文我们找到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源。
 3,课堂上利用教学情境的设置,达到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结实录:
学教结合
讲十月革命的过程,
教师布景一个题 根据教材内容简述十月革命过程
全班分成四个组讨论,各组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为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教师改正为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从2月23日-----10月24日,八个月
让学生接着讨论八个月俄国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写在黑板上。
学生板书为
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改正为
罗曼诺夫王朝-----两个政权并存(临时政府合法)------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二月革命时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夺取政权,四月提纲提出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在八个月内实现了转变,取得胜利。
教师问四月提纲为什么这样提?学生继续讨论
学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要求。
教师肯定表扬学生成果。
4,学习提高,从课堂上学课堂。
学习实录:
课堂教学必须有的环节
导学:学生不知道课标要求,故要求教师引导,把握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方向。
自主: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产生学习的动力。
互助:人一生中离不开互相,学生之间互相教----增加学习的助力。
展示:学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终生受益----增强学习的信心。
5,了解学生。
苦学的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好处,相信现在的辛苦会换来将来幸福生活;巧学的学生,喜欢学习,智力有优势,学习是一种乐趣;不学的学生,更重视与其他人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这样,不同类型的学生直接影响着教师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从而影响到他的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要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要点是设计好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成长的要求,要满足高考的需要。教师要做新教师,学生要做新学生。用我们的智慧,从设置教学情境开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山西省原平市第二中学
刘重瑞
2011-4-26
 
 
 
编辑:刘重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正宁教育资源平台 忻一中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原平市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